密炼工艺是橡胶加工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它直接影响着最终产品的性能。密炼机的操作不当,可能会导致大量的生产问题,不仅影响产品质量,还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和资源。本文总结了密炼工艺中的八大禁忌,帮助工程师和技术人员避免常见的操作失误,确保工艺流程顺畅,提升生产效率。
1. 生胶不预热 → 吃料时间延长50%
生胶在密炼前未经过预热处理,会导致吃料时间大幅延长。未预热的生胶较为坚硬,难以在密炼机中充分混合,导致原料的流动性差,从而使密炼时间延长,浪费大量能源并增加设备负担。因此,必须保证生胶在进入密炼机之前进行适当预热,以优化混炼效率,缩短生产周期。
2. 炭黑一次性投入 → 分散度暴跌至75%
炭黑作为橡胶的主要填料之一,其分散度直接影响到最终制品的物理性能。如果在密炼过程中将炭黑一次性加入,不仅会导致炭黑分散不均匀,且会大大降低分散效果,造成橡胶性能的下降,甚至出现原料沉积。建议根据配方要求,分多次逐渐加入炭黑,确保其在橡胶基体中的充分分散,提升橡胶的综合性能。
3. 注油超温 → 软化剂裂解产生凝胶
在密炼过程中,注油温度过高会导致软化剂裂解,产生凝胶。凝胶不仅会影响产品的光滑度和流动性,还会在后续加工中增加负担,甚至引发设备故障。因此,在注油时要严格控制温度,避免温度过高,确保软化剂能够正常发挥其作用。
4. 硫磺与促进剂同投 → 局部焦烧风险↑300%
硫磺和促进剂是橡胶硫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成分,但若在密炼过程中同时加入,局部焦烧的风险会急剧增加。硫磺与促进剂在高温下会反应产生热量,过量的热量会导致局部过热,从而产生焦烧,影响产品的质量,甚至导致整个批次报废。应严格控制硫磺和促进剂的投料时机,确保硫化反应均匀、稳定。
5. 压片不冷却 → 门尼波动超±8点
压片后不进行及时冷却会导致门尼粘度的剧烈漂移,波动幅度可能超过±8点。门尼粘度的变化反映了胶料的流动性和可加工性,过大的波动会影响制品的成型质量,甚至在后续工艺中产生加工问题。因此,压片后应及时进行冷却,控制其温度波动,避免门尼波动过大。
6. 排胶超温 → 焦烧潜伏期缩短50%
在密炼过程中,若排胶温度过高,将缩短焦烧的潜伏期。焦烧会直接影响橡胶的物理性能,甚至会导致制品表面出现斑点或缺陷。为了延长焦烧的潜伏期,保证产品的良好外观和稳定性能,必须控制排胶温度,并尽可能避免过度升温。
7. 薄通不足 → 促进剂团聚(粒径>50μm)
薄通不充足会导致促进剂在胶料中的分布不均匀,促进剂团聚的粒径可能超过50μm,这会影响橡胶的硫化效果,并可能导致橡胶在使用过程中的性能不稳定。为确保硫化过程的顺利进行,应确保薄通面积足够,促进剂能在橡胶中均匀分散,达到最zui佳jia反应效果。
8. 停放未密闭 → 吸水导致气泡(硫化后)
在密炼工艺结束后,如果胶料未能及时密封存放,吸湿性较强的橡胶将会吸水,从而导致气泡的产生。这不仅会影响橡胶的外观,还会严重影响其性能,尤其是在高温环境下,水分的存在会导致橡胶的膨胀、老化等问题。因此,应确保胶料存放环境干燥,并采用密闭存放的方式,避免水分进入。
密炼工艺是橡胶生产中最为关键的步骤之一,任何小小的失误都会导致生产质量的波动甚至失败。通过避免上述八大禁忌,并采取适当的工艺控制措施,能够有效提升橡胶产品的性能和生产效率。
特别声明:
Special statement:
转载其他网站内容仅供参考,以传递更多信息而不是盈利。
Reprinting content from other websites is for reference only, to convey more information rather than for profit.
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Copyright belongs to the original author. If there is any infringement, please contact us for deletion.